五戒之二、不偷盜戒
世間有法律,得以牽制人民不犯罪,維持社會秩序的祥和。佛法中有戒律,得以讓眾生不犯因果,保有下一世好去處。許多人認為戒律是種束縛,實際上戒律是解救眾生脫離輪迴,得到永恆自由的良藥。精嚴持戒更可遠離世俗欲樂及煩惱的影響,改變多生累劫壞習性。
?讓我們一起恭聽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:五戒之二、不偷盜戒
00 :15 偷盜的因果定律
不偷盜戒,凡是有主之物不與而取,名之為盜,也就是對有主人的物品,不知道是誰的,起盜心,未經主人同意,想方設法去拿,甚至將物品移開原來的地方,盜戒就有違犯或衰損。
01:28 人間通往淨土的護照-「戒律」
盜現前僧物或十方僧物,重於殺八萬四千父母及「殺父親」、「殺母親」、「出佛身血」、「殺阿羅漢」、「破和合僧」等五逆重罪,所以到了塔寺精舍或僧團道場,特別要小心自己的言行。盜三寶物、國銀公有財物、師長父母或發菩提心人之物是重罪。違犯盜戒罪業的輕重,要看對方被盜後,生起的煩惱及受苦有多少,也就是眾生被傷害的程度而定。
03:30 精持戒律,別讓慧命哭泣
如果偷盜值五錢(古代幣值),犯重罪,失戒體,無法懺悔,但在大乘經文,大乘的精神,違反盜戒後,如法懺悔還是有用;在金剛密乘的百字明教法,違反盜戒的罪業,可以如法懺悔清淨;在小乘戒的觀點,懺悔可滅犯戒罪,但性罪不減,也就是自性戒不滅,須加利償還,例如,偷一百塊,到時不只還一百塊,要多還,但要注意,十方僧眾無量無數,如果盜用其物品,因無法在十方僧眾前結罪,所以其罪極大,無法懺悔,這個觀念要切記。
06:17 小心!這樣就犯了偷盜
依「五戒表解」,以下六點狀況,不算違反盜戒:
1.誤以為對方將物品送給自己。
2.誤以為物品是自己的。
3.誤以為物品,是對方丟棄不要的。
4.暫時借用,會迅速歸還。
5.誤以為使用或借用物品,對方不會介意。
6.誤拿。
【竭誠邀請您護持觀音山弘法聖業】
https://reurl.cc/NalE6n
讓更多人改變命運得妙智慧!
▍訂閱觀音山YouTube頻道
http://ppt.cc/YQ5E
▍觀音山吉祥洲官方部落格
https://news.gys.org.tw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