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德上師 今天付出 不是冀求明天得回報

今天付出,不是冀求明天得回報

 

佛法,追求空性的解脫;三乘典籍,教示無希望心的修持。所謂:感應勿喜,無感莫憂,貴不退轉,終必成就。懺悔一切,感恩一切,正是修行人正確的自處心態。

 

?讓我們一起恭聽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:今天付出,不是冀求明天得回報

https://youtu.be/uo2UvwHYY3A

 

00:10 三輪體空,無念無求

學佛修行的動機是追求感應,代表學佛不夠深入且動機有偏差。三乘的典籍記載,布施、行善,都要對善果及感應不抱存任何希望,心才會越來越清淨,才有智慧來對治摧滅煩惱。佛法是追求空性、解脫道,縱使要行善要利他、布施、持戒、隨喜功德、四攝六度,都要三輪體空的體性,也就是沒有做布施的自己,沒有布施的東西,沒有布施的對境,布施要修一個空性,不執取、喜捨、不求回報。

02:52 感應勿喜,無感莫憂

如果你行善布施,生起悔惜心,做的善事功德就會折損,也會有不好的因果,所以修學佛法要求甚解,感應勿喜,無感莫憂,修行人的正確心態,是懺悔一切,才會繼續地如法修行;感恩一切,不辜負諸佛菩薩的恩德,感恩諸佛菩薩的加持護佑。

06:42 做自己心的主人

學佛的感應,不一定是滿足五欲,凡夫思惟期待的感應;有些是心性的成長,比如,忍辱心增強或定力增加,心可以不受緣境波動,自己作主。

08:20 世上最大的感應與加持

《阿彌陀經》講的七寶,是指修出來的功德資糧。禪宗的打七,就是要打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七種意識,因為輪迴及種種六道之中的結苦,都是從七識,執一個有而來,所以要打死它,證空,七轉八起所以叫打七。佛經讀到寶,是指清淨為寶,就是將七識心修得清淨叫七寶,所以修行要善用此心深入經藏,在經藏有無比超凡的智慧須要去領略,這是最大的感應;能修到看開放下,最大的加持,莫過如此。

 

【竭誠邀請您護持觀音山弘法聖業】
https://reurl.cc/NalE6n
讓更多人改變命運得妙智慧!

▍訂閱觀音山YouTube頻道
http://ppt.cc/YQ5E

▍觀音山吉祥洲官方部落格
https://news.gys.org.tw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