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德上師念無念念

念無念念

 

佛法所闡述的境界,非語言、文字可以圓滿詮釋。學佛之路上,若身、語、意對萬法還執一個「有」,則離真理大道甚遠。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第十八章〈念等本空章〉,即在教誡行者如何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,分毫不差地了達真實境界。

 

?讓我們一起恭聽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:念無念念

https://youtu.be/MsFZZLYomBY

 

00:07 生起一念心,無論好壞都是執著

第十八章〈念等本空章〉,佛言:「吾法念無念念,行無行行,言無言言,修無修修。會者近爾,迷者遠乎。言語道斷,非物所拘,差之毫釐,失之須臾。」

教主 本師 釋迦牟尼佛慈悲開示:學佛修行的人,無論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或一念慈悲心、瞋恨心,那都是一念心。如果要念,要不離清淨空性,應當念即無念,常念無念之念。

03:24 過去的事,你還沒有放下它

如果去做一些佛行事業,要不執著自己有做這件事,與前述的道理相同,應當行即無行,常行不執行之行。比如,在佛堂擔任義工,幫忙拖地清潔,心裡卻執著自己做過這件事,則沒有達到「行無行行」的狀態。

05:03 講說佛法,應離相求真

「言即無言,常言無言之言。」要知道今天即使講了一句佛法,若執著它,就會執著它的文字相,而文字相會帶來所知障。講佛法,是一個體證真理的過程與方法,所以不要執著在這個過程和方法上。佛法,是無法用言語來圓滿詮釋的。若落於言語相、文字相這些表相上,則不能求得真實的境界。

08:42 菩薩、聖人的思考模式

「修而無修、證而無證,修即無修。」不要去執著有修,或是已經證悟了什麼境界。即使是證悟了小乘空性境界的阿羅漢,若還執著一個「我」,則不空。而菩薩是怎麼知道自己證得菩薩的境界呢?祂只是自然任運地在行菩薩道,做本來該做的事情,隨緣不變,祂不會執著。

10:29 檢視自己與佛法的距離

「念無念念,行無行行,言無言言,修無修修。」如果能夠體會這個道理,真實的境界就會現前,世間萬法皆能透徹明瞭,你就會遠離無明;反之,迷者遠乎。比如承擔佛事道務的功德,常被貢高我慢毀掉,由於心裡常記得自己做了什麼功德,久而生傲慢心,與佛法道理相違背,而招感魔障。

13:05 執一個「有」,則離道甚遠

「言語道斷」,若執著佛經上的文字,或這些講出來的佛法,將之視為真理正道,則道就斷了。若執著自己的大功德,放眼望去大家都不如自己,有此執著則道斷。若執著念誦了多少咒語和經典,執著這些表相的緣故,道也就斷了。

15:37 不除二元對立,永不斷輪迴

人的自性,它是自然、自由自在的,不受世間萬法的限制。一樣是學佛修行的人,若一個不小心沾上對立的觀念,那麼跟真正在追求解脫道、空性道路的人比起來,有著天壤之別。心裡若還存有一個善惡、是非、對錯等,二元對立法或概念,沒有去淨化、斷滅它,你就留在三界內。

17:35 探究真理的道路,分毫不能差

那些大師無論是修大圓滿、大手印、大圓勝慧等教法,之所以都在禪修、打坐,就是為了趁捨報之前,達到純然一體性的空性。遠離二元對立執著的境界,將三界內的這些概念都淨空了,則能自然自在地出離三界。現在你已經有開始修行的這一念心,就要恆時在修學狀態裡,不要再去做對立的區別。修行是沒有停止的,它是一直在探究真理的道路,因此它是分毫不能差的。

 

【竭誠邀請您護持觀音山弘法聖業】
https://reurl.cc/NalE6n
讓更多人改變命運得妙智慧!

▍訂閱觀音山YouTube頻道
http://ppt.cc/YQ5E

▍觀音山吉祥洲官方部落格
https://news.gys.org.tw/